資訊動態
最新產品
最新動態
公司動態
第一階段土壤污染狀況調查結論:
根據前期地塊的資料收集、現場踏勘及人員訪談情況進行分析。本地塊內主要
存在設備堆放活動板房和臨時工棚,地塊可能存在的特征污染物為 pH、鐵、鋅、銅、
鎳、銀、鉻、銻、氨氮、石油烴(C6-C9)、石油烴(C10-C40)、苯、甲苯、二甲
苯、氰化物、丙烯酸、苯并[a]芘。為進一步保障土壤利用安全,因此,本地塊需
要進行第二階段的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工作,了解地塊土壤及地下水的污染情況。
第二階段土壤污染狀況調查結論:
(1)調查方案
本次調查采用“系統布點+專業判斷”相結合的方法進行,地塊內共布設 9 個土壤
監測點位(其中 4 個為土壤地下水共同監測點),地塊外另布設 1 個土壤及地下水
對照點。本次調查 10 個監測點位共采集了 45 個土壤樣品(含 5 個土壤平行樣);
地下水采集 6 個樣品(含 2 個地下水平行樣)。土壤監測因子為 pH+《土壤環境質
量 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(試行)》(GB36600-2018)中表 1 中的 45 項
基本因子和鐵、鋅、銅、鎳、銀、鉻、銻、氨氮、石油烴(C6-C9)、石油烴(C10-C40)、
苯、甲苯、二甲苯、氰化物、苯并[a]芘;地下水監測因子為《地下水質量標準》
GB/T14848-2017)表 1 中除放射性指標的 37 項目常規因子和鐵、鋅、銅、鎳、銀、
鉻、銻、氨氮、石油烴(C6-C9)、石油烴(C10-C40)、苯、甲苯、二甲苯、氰化
物、丙烯酸、苯并[a]芘。。
(2)檢測結果分析
現場快篩及感觀結果:參考《土壤環境質量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(試
行)》(GB36600-2018)第二類用地篩選值,現場采樣過程中 XRF 和 PID 檢測值
均無異常,地塊內無明顯異味。
土壤檢測結果表明:地塊土壤中 45 項基本檢測指標和石油烴(C10-C40)、氰化
物含量均未超過《土壤環境質量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(試行)》
(GB36600-2018)中第二類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篩選值;特征污染物中鋅、銀、
總鉻參考《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(試行)》(DB36/1282—2020),含
量未超過第二類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篩選值;鐵、石油烴(C6-C9)檢測因子無評價
標準,本次調查與土壤對照點檢測結果進行了對比,檢測結果與對照點土壤樣品無
顯著差異。
地下水檢測結果表明:《地下水質量標準》GB/T14848-2017)表 1 中除放射性
指標的 37 項目常規因子中總硬度(以 CaCO3 計)、溶解性固體總量、硫酸根、氯
離子、錳、耗氧量、氨氮、鈉、碘化物超過了《地下水質量標準》(GB/T14848-2017)
中 IV 類水質標準;其他因子均未超《地下水質量標準》(GB/T14848-2017)中 IV
類水質標準;石油烴(C10-C40)的檢出濃度均低于《上海市建設用地土壤污染狀
況調查、風險評估、風險管控與修復方案編制、風險管控與修復效果評估工作的補
充規定》中第二類用地篩選值。
地下水超標因子分析:
IV 類水質標準的適用場景
GB/T14848-2017 中 IV 類水質主要適用于工業用水及人體非直接接觸的娛樂
用水,而非生活飲用水源或敏感生態保護區。該地塊規劃用途為二類行政辦公用地
(A1),其地下水功能不涉及飲用水開采或直接接觸人體,超標因子對目標用途的
環境風險較低。
超標因子的環境行為與毒性分析
(一)非毒性常規因子(天然本底主導型)
總硬度、溶解性總固體(TDS)、硫酸根、氯離子、鈉的超標原因:此類因子
多為地殼礦物溶解的天然成分(如碳酸鹽巖、硫酸鹽巖、鹵化物沉積)。超標屬于
自然屬性,而非人為污染。不具有生物毒性,主要影響水質感官性狀(如口感、濁
度),與地塊工業用途無關;在包氣帶或含水層中遷移能力穩定,不易通過土壤地
下水系統擴散至周邊環境。
碘化物的超標原因:高碘地下水常見于內陸鹽湖沉積區、富碘巖層分布區,屬
于天然本底特征。碘化物本身是人體必需微量元素,在非飲用水場景下無健康風險,
且對土壤、植被無毒性影響。
(二)需關注的微量因子(風險可控型)
錳的超標原因:地下水還原環境(低 pH、高溶解性有機質)可能導致錳從礦
物中釋放,形成溶解性錳(Mn2? ),而非工業污染源輸入。錳易被土壤鐵錳氧化
物吸附固定,遷移距離有限。
耗氧量、氨氮的超標原因:目前地塊內存在農用地,地塊無生活污水、工業廢
水滲漏,耗氧量可能源于土壤有機質自然降解,氨氮可能來自地塊內農田施肥。
綜上所述,調查地塊不屬于污染地塊,可以用作二類行政辦公用地(A1)進行開
發利用